新闻动态
联系我们
新闻详情
城市建筑的理性化
快速城镇化发展,在给城市面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,住房紧缺、交通拥挤、环境恶化、城市特色缺失等城市问题突出。当前,我国城市建设缺乏内涵。应结合当今中国国情,探索既体现中国特色又体现国际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道路,特别是要回归建筑理性。
光明网北京12月30日电(李瑞英) 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“2013城市国际化论坛”,日前在京举行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文举教授主持会议;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韩凱致辞。论坛的主题是:城市治理中的政府、社会与市场。
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、国家发改委、中国科学院、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厦门大学、台北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中央党校、外交学院、北京市社科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、研究机构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等100多人出席论坛。论坛围绕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治理之道、城市病与城市治理、社会参与与社会融合、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、风险预警与公共安全、价格机制与城市规划、第三部门与社区治理、城市治理中的信息基础、事业单位改革与城市治理等问题,进行了深入研讨。
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毛寿龙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魁教授、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、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踪家峰教授、台北大学赖世刚教授、上海交通大学徐家良教授、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锐研究员、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,先后就城市治理的理论模型与演进逻辑、城市治理: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协同、大都市病与多中心治理、大都市治理的模式、都市建设边界对于开发者态度之影响、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、中国城市化结构创新与转型发展的公共治理问题与对策、世界城市群与中国城市群展望等专题,进行了主题演讲,并在现场互动环节回答了听众的问题。
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梁立新、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主任申建军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建平、北京《前线》杂志社长陈之昌等4位学者作为主持兼点评人参与了主题阶段的讨论,并进行了现场交流与互动。
在专题研讨会上,6位来自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与学者进行深入交流,33位专家学者分三个分会场就城市治理、政府作用、社会与市场等课题,交流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。
专家们说,经过快速城镇化发展后,中国在城市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然而粗放型的城镇化在给城市面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,各种问题不断涌现,住房紧缺、交通拥挤、环境恶化、城市特色缺失等城市问题尤为突出。新型城市发展应该以节能环保、资源集约、生态宜居、城乡统筹和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。同时,要讲究城乡互补、协调发展。特别是,在城市国际化发展中更应当注意传承自身文脉,彰显自身特色,避免千城一面,归根到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。城市建筑要以人为核心,统筹城乡发展,保护生态环境,人与自然和谐共处,全面提升建筑质量,让市民能够平等地享受舒适的宜居环境。
专家强调,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缺乏内涵。在城市国际化大背景下,应该结合当今中国国情,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,既体现中国特色又体现国际现代化,特别是要对建筑的本质以及建筑创作的目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,即回归建筑理性,坚持以人为本为作为永恒主题。
据了解,今年是第6届“城市国际化论坛”。2008年以来,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市社科联主办的“城市国际化论坛”,立足学术前沿,把握时代脉搏,以城市国际化进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口,先后以“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”、“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安全问题”、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奠定世界城市基础”、“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”、“世界城市:规律、趋势与战略选择”为主题,成功举办了五届城市国际化论坛,出版文集多册,在首都政、学、研三界引起了积极反响。城市国际化论坛已成为深化首都政、学、研各界高层人士学术交流、对话和探讨的重要平台之一,对推进首都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。